目前分類:大地見聞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據說在史前時代,有一大片桂樹森林橫亙於廣西省的東北部一帶,「桂林」之名就是因此而來的。我去桂林的時候,當地人也和我說過:「一到秋天,桂林滿街都瀰漫著桂花香,濃得揮都揮不散。

可惜我初到桂林的時候是在1988年的夏天,桂林悶熱得像是一座蒸籠,前往市區的一路上,我刻意搖下了車窗,沒聞到桂花香,塵土、汽車黑煙倒是撲了滿臉;觸目所及都是正在興建中的工程,拓寬馬路、蓋高樓大廈。1994年冬天再去桂林,現代化城市的模樣已大致成形,雖然連日陰雨綿綿,破壞了不少遊興,然而卻增添了許多親切感,看來冬季的桂林與台北倒有幾分相似之處,這樣蠻好,我也不再覺得桂林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了。

桂林不是山城,但境內卻多石山,山不高,大約都在1000公尺以內,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公尺左右,然而在平地忽起忽落,顯得孤傲不群,彼此之間也顧盼自雄,各擺出一副向上猛衝、存心挑釁地心引力的架勢。清朝文人袁枚曾對桂林的山勢作了一番描述:「前無來龍,後無去蹤,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無朋,東北喪偶,較他處山尤奇。」的確是桂林群山的最佳寫照。

有一位外國記者說,桂林的山看起來不像是山,倒像是一座座的金字塔。我卻認為它們像是被人隨手丟棄的一些竹筍,有的還被啃了幾口,看起來活似駱駝、或是正在用鼻子吸水的大象的模樣。

可是地理學家的說法則不然,這些在我們直覺認為是山的突狀物,其實是高原地面逐漸溶蝕之後的殘餘,也因此使得它們的姿態如此筆直崢嶸。即使在擁擠的桂林市區內,亦有不少峭峰峻嶺,成了桂林的特有指標,外地來的人不須要看路標,只要眼前出現這種猙獰突兀的山勢時,就知道桂林到了。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朋友捉刀、代他完成這一篇,文中的「我」就是他──江永達

 

1993年,我看了一部電影「8000公尺死亡線──K2」,那是我第一次見識到喬戈里峰,劇中攀登喬戈里峰的過程更讓我為之震撼。

喬戈里峰是喀喇崑崙山脈的最高峰,地球表面上比它高的,只有珠穆朗瑪峰(聖母峰)。西元1857年,蒙哥馬利(Montgomerie印度的「英國測量局」工程師)測量出喬戈里峰的高度是海拔8611公尺,在他的測量工作表上,喬戈里峰的序號是「K2」(喀喇崑崙第二號)。由於這個名稱簡潔有力,後來各國的登山界人士都直呼喬戈里峰為「K-Two」。

全世界8000公尺以上的山峰之中,喬戈里峰是登山界公認最難攀爬的一座。稜線幾乎都是超過45度的陡坡,從基地營至峰頂的垂直高度達3600多公尺,陡峭如竹筍,而且遍布冰崖,可供紮營的平坦地方極少,往往要在冰壁坳處露宿,發生雪崩時,想躲都沒地方躲。喬戈里峰因此有「殺人峰」的封號。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道台灣的人,幾乎都知道台灣有「阿里山」,然而縱使翻爛了台灣地圖,也找不到那一座叫做「阿里山」的山;能找到的只有阿里山山脈、阿里山鄉、阿里山風景區、阿里山森林鐵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如此而已。

  「阿里山」的確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山區,雖然地圖上沒有標示,但人們卻都知道它在哪裡,而且多半也認定它就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這真是一個很吊詭的看法,因為森林遊樂區並不能代表「阿里山」。就以整個「阿里山風景區」來說,「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也只是它的六大遊憩系統之一罷了。

  「阿里山風景區」即是所謂的「大阿里山區」,成立於2001年,範圍包含了18座山峰、四個鄉,面積約41520公頃,相當於台北市的1.5倍,即使是浮光掠影、全部都走過一遍,至少也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當然,其中名氣最大、享譽最久、景點最密集的,絕對非「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莫屬,是「阿里山風景區」的精華,無庸置疑。日據時代(18951945)還曾經把這裡規劃為「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

  前往「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鐵路、公路皆可到達,都在「阿里山火車站」下車。這裡是新站,1981年興建、2007年整修,目前是全台灣最大的木構造車站,車站前還設置了觀景平台。沿著鐵路再往前走,可以到「沼平車站」,那是舊站,車站前的聚落因伐木業而形成,也是這一帶最早開發的區域。「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就位於新站、舊站之間。

  繞著「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有一條環形步道,長約四公里,走完一圈,大約需要兩三個小時。步道平緩,著名景點(阿里山賓館、慈雲寺、阿里山神木、光武檜、受鎮宮、姊妹潭、三代木……)也全被步道串起,沿途還有蟲鳴、鳥囀一路相隨,讓森林的能量流暢全身。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大航海時代至今的400多年以來,我們都認定台灣就是「美麗之島」了。然而,這究竟是不是「老王賣瓜」呢?有誰會說自己的家園不美!

  其實,最早說「台灣是美麗之島」的並不是我們,而是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遠洋水手。據說他們在1543年經過台灣,從海面上看到一排綠油油的、像屏風一樣的高山,從台灣頭一路鋪展到台灣尾,因此發出讚嘆:「好一個美麗之島!(Ilha Formosa!)」

  在1554年的葡萄牙航海圖上,台灣也被標示為Formosa,台灣即從那時開始有「福爾摩沙」這個稱號。不過也曾經有人質疑:遠洋水手們動輒在海上漂泊好幾個月,一旦看到陸地就會無比興奮,所以不必把他們的讚譽當真。

  但是只要查閱地圖、沿著西歐到東亞的海上航線去找找看,還真沒有一座像台灣這樣的高山島呢!台灣的高山密度之高、數量之多,居全世界的海島之冠,台灣之巔「玉山」有3952米,也是東北亞的第一高峰。

  1582年7月16日,有一艘葡萄牙籍的帆船在澳門往日本的途中遭遇海難,漂流到台灣。這是西方人第一次登陸台灣,可惜他們住了75天就離開了,並沒有深入探索,否則將會發現台灣的崇山峻嶺之中還有具體而微、繁複多元的地形景觀,以及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極地的氣候──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格達萊納河──悲劇英雄的黃泉路

 

一個解放南美洲的革命英雄

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一條被說成「地獄之水」的河流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林布蘭(Rembrandt/1606~1669)與梵谷齊名,都是荷蘭最受國際矚目的畫家,但是他在荷蘭人的心目中,地位又顯然超過梵谷。

  梵谷一生輾轉好幾個國家,停留最久的是法國;而林布蘭終其一生未離開過荷蘭,他的主要活動範圍甚至只是在阿姆斯特丹、萊登。

  林布蘭的時代正當荷蘭國力極盛、商業發展居全歐洲領導地位的17世紀,他在20歲時就已經成名,許多能夠表現當時荷蘭盛況的作品,都出自於他的手筆,所以荷蘭人以林布蘭為這段「黃金時期」的代表人物。

  林布蘭被譽為「光的畫家」和「心靈的畫家」,因為他擅長於表現光影明暗,透過光、影的運作,使得畫中世界產生立體感,有遠近距離之分別,畫中的人與物也因為反射光影的不同而分出質感,絨毛和絲綢、紙張與皮革、老人與小孩、甚至愉快的神色與消沉的表情,都交待的很清楚。

  此外,他也善於捕捉心靈深處的情緒,如母親讀聖經的專注、愛侶對望的深情,即使是稍縱即逝的表情,如回眸一瞥的驚訝、男子隨地小便的滿不在乎、女子小便時擔心被人看見而四下張望等,他也彷彿能使畫面「停格」。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來以為可以在拖曳傘上拍幾張俯瞰海面的照片,但是海面上的陽光反射太強,亮晶晶的一大片,什麼都看不清楚。我意興闌珊地下來以後,導遊Toni又指著水上摩托車說:「你今天可以盡情地玩個夠,無論玩多久,全部都由關島觀光局免費招待。

憑良心說,這樣的娛樂設施並非只有關島才有,我實在沒有什麼興趣;為了不使Toni掃興,於是很婉轉的對他說:我想要去看看關島的傳統文化。沒想到他一點也不以為忤,反而精神亢奮起來了:「那太好了,我們現在就去看查莫洛人Chamorro的傳統慶典。」

Toni Ramirez是一位40來歲的查莫洛人,學有專精,對於關島歷史尤其研究得透徹,曾經幫許多查莫洛的大家族撰寫過族譜,也著手編輯一本介紹關島各個城市、村落、街道名稱的沿革與出處的書籍。他是關島觀光局專屬的導遊,但是很少帶團,平常只負責替關島觀光局訓練導遊,教導史、地與文化等方面的課程,這一次關島觀光局特別請他出馬,為我隨行解說。

在關島觀光局預先為我安排好的行程表裡,今天的節目都是水上活動,很顯然,Toni和我一樣、都並不十分熱衷。次日安排的節目是去關島南部的摩露露(Malojloj)村,看一年一度的傳統宗教慶典,Toni對這個比較有興趣,也認為這才是值得介紹的。

聽說我也對傳統文化有興趣,他非常高興;也由於慶典的活動期不只一天,因此他決定提前帶我去摩露露村。至於當天的水上活動,Toni把行程表揉成一團、往口袋裡一揣:「別管它了,我們走吧。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一個生活在現代都會區裡的所謂文明人,我實在無法理解「叢林漫遊」(Jungle Trekking的導遊先生第一次看到我的那種眼神──當時我穿著短褲、拖鞋,掛著相機,正準備要跟著他去逛熱帶海島叢林。

  我期待中的景像,是一條灑著塊狀陽光、充滿了芬多精氣息的森林步道;而且據說「叢林漫遊」是馬來西亞「刁曼島」上頗受歡迎的觀光活動。

  小巴士離開酒店的大廳還不到五分鐘,就在海邊的公路上把我們放下來了,導遊指著路邊的山壁上一處離地約五公尺高、樹籐交錯掩覆的洞口說:「現在我們開始走路。

  只看這個入口處所擺出的陣勢,就已經夠震懾人了,同行的人儘管嘴裡並沒有說,但是我相信,心中已打退堂鼓的一定不在少數。

  拽著垂下的籐蔓猱攀上去,眼前只見一大片沒有人煙的原始叢林,而且愈走愈顯得蠻荒。遍地落葉、雜草茂密,樹枝和籐蔓像無數索求無度的手臂、在眼前晃動,有幾根傾倒的樹幹無規律的橫陳著,等著我們去跨去鑽,地面上除了有一些隱約可辨的前人足跡之外,簡直可以說是無路可循。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