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觀點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曾經聽比我們年長的人說起

「到了一定的年紀,才會知道最有味道的只是回憶。」

在畢業四十週年的日子裡,要不要聽我一個建議:

──我們再回「海青」去找找點點滴滴

校園儘管不復往昔,但校園裡有過的東西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編製: 王澄宇

 

        唱校園民歌,回想起當時的年輕歲月,真好,最好的感覺就是──有夢。年輕過的人有很多,卻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夢,更不是每一個夢都有機會變成真實。相較起來,我們這一代被校園民歌薰陶長大的,真是何其有幸!

  校園民歌就是我們的歌,它唱的是我們的心情、我們的故事。在校園民歌演唱會上,歌手是跟我們一樣的年輕人,甚至就是我們的同學;他們的穿著,是跟我們一樣的T-Shirt、牛仔褲、球鞋。他們自己寫詞、自己譜曲,在這個創作領域裡,他們可能懵懂無知、可能不食人間煙火、可能初生之犢不畏虎、也可能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是他們唱出了我們的心聲,我們當時眷戀的、憧憬的、在意的,不就是這個嗎?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編製: 王澄宇

 

我被人帶過,也帶過人,但我很疑惑。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父母親都來自於山東,平常準備飯菜力求量多料足、粗條大塊,就怕我們吃不飽。所以蘿蔔湯裡的蘿蔔比湯還多,炸丸子的體積能和「獅子頭」相比,而且飯館裡的「獅子頭」一盤只有四個,我家的炸丸子可以疊成好幾層,像金字塔似的。

  年夜飯是年度大餐,份量更要豐富再豐富,據說是祖先會在除夕回來,不能讓怹們看見半點寒酸相。當然,也由於菜市場要到年初五才開市,所以要準備好幾天的食物,不得不豐富;況且在年節前的菜市場上,要買到常見尺寸的食材也不容易,它們都會莫名其妙的肥碩了,棗子大如蘋果、大白菜則像籃球,剝了殼的蝦仁都有手指粗,老闆也會說:「大才好啊,大吉大利,過年嘛。

  因此,我家的年夜飯總是直接裝盆上桌,盤、碟、碗派不上用場。但別以為只是這樣而已,廚房裡還有好幾鍋呢,不然哪夠吃到年初四?

  許多人家吃年夜飯講究「圍爐」,餐桌的正中央總要放一個什錦火鍋,或是一甕「佛跳牆」,在我家卻都沒有。因為父親不愛吃火鍋,總覺得是大家在湯裡洗筷子(時還不流行公筷母匙);至於「佛跳牆」,多種食材在甕裡各就各位,也挺好看,可惜一陣翻揀攪動之後,父親說看起來就像是雜菜羹了,不清爽。

  父親習慣整齊俐落,這可能與怹的軍旅生涯有關。也由於山東菜的烹調方式是煎、燒、炒、煮、烤、蒸、醃、臘、燉、糟,但不論採用哪一種方式,都不會讓食材混成一團、彼此難分難捨,那就不是山東菜了。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07 Sun 2012 07:40
  • 算盤

        老祖先的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紙)之中沒有算盤,這是我一直都弄不明白的事,而我會為算盤叫屈,當然是「我對算盤有特殊好感」的緣故,這也與我小時候愛看武俠電影有關。我對於拿算盤當武器的好漢相當崇拜,算盤可以套住敵人的武器,可以搖晃出「嘩啦啦」的聲響擾亂敵人,算盤珠還可以當暗器,平時又不惹人注意,真是偉大的發明,太神奇了。

        我在小學五年級開始有「珠算課」,要帶算盤去學校。上課前,值日生必須去「教具室」把那個大算盤抬來,掛在黑板上,我記得它是黃顏色,像桌面一樣寬大。老師由基本指法教起,一直教到「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也常常要我們從1加到36,如果答案不是666,就一定是指法還不熟練。

        在紙上做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我早就練習過不知道多少次了,用算盤卻別有一番手指遊戲的樂趣,也很容易讓我專心。我還記得住家附近有一家中藥店,傍晚時分,老闆會坐在櫃檯旁邊打算盤,他總是慢條斯理的撥動算盤珠,發出不急不徐的「嗒嗒」聲響,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安適與滿足。

        算盤也是我的童年玩具之一,可以玩一種名為「吃狗肉」的遊戲,把對手的算盤珠都消去;可以放在身上滑動,有按摩的功效;也可以把算盤翻過來,上面放著我的「行李」,用繩子拖著它在屋子裡旅行。市場裡賣魚的小販有一個袖珍的小算盤,我特別喜歡看他用小黃瓜一般粗的手指飛快的打算盤,感覺上很像是在觀賞特技表演。

        中藥店老闆、我、賣魚小販用的算盤也長得不一樣。賣魚小販用的是「一四珠算盤」(上面一顆、下面四顆),據說是日本為了配合「十進制」而改良的;我用的是「一五珠算盤」(上面一顆、下面五顆),也適用於十進位算法。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鬥雞這一項娛樂,在中國由來已久,《列子》中曾有記載:「紀渻子為周宣王養鬥雞。」足見在周朝時,皇室中已經以鬥雞為樂。此外,在《左傳》之中,對於鬥雞時的各項應戰措施也有記載:「季、郈之雞鬥,郈氏介其雞,季氏為之金距。」

  所謂「介其雞」,就是把芥子搗碎成粉、撒在鬥雞的身上,可以把對手嗆得涕泗縱橫、無力作戰;另有一種說法是以沙子和膠、塗抹在鬥雞的身上,形成堅硬的介甲,可以避免在相鬥時被抓傷。

  至於「為之金距」,就是在鬥雞的「雞距」上面套一個尖銳的金屬套子或利刃。「雞距」是雞腳上方、向後突出的那一根硬骨,除了啄喙以外,「雞距」是雞的最主要攻擊武器,在飛撲時尤其能發揮威力。但是也只有公雞才有「雞距」,因此有史以來的鬥雞,還從未聽說有母雞上場的情況。

  秦漢時代,鬥雞已轉變成民間活動,而且逐漸走向專業化,不少遊手好閒的人專門以此維生,王公貴族更加熱衷此道。三國時代的魏明帝也曾經修築了一座「鬥雞台」,曹植還特別為此作了一篇樂府歌辭,題名為《鬥雞篇》:

遊目極妙伎,清聽厭宮商。主人寂無為,眾賓進樂方。

文章標籤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