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親都來自於山東,平常準備飯菜力求量多料足、粗條大塊,就怕我們吃不飽。所以蘿蔔湯裡的蘿蔔比湯還多,炸丸子的體積能和「獅子頭」相比,而且飯館裡的「獅子頭」一盤只有四個,我家的炸丸子可以疊成好幾層,像金字塔似的。

  年夜飯是年度大餐,份量更要豐富再豐富,據說是祖先會在除夕回來,不能讓怹們看見半點寒酸相。當然,也由於菜市場要到年初五才開市,所以要準備好幾天的食物,不得不豐富;況且在年節前的菜市場上,要買到常見尺寸的食材也不容易,它們都會莫名其妙的肥碩了,棗子大如蘋果、大白菜則像籃球,剝了殼的蝦仁都有手指粗,老闆也會說:「大才好啊,大吉大利,過年嘛。

  因此,我家的年夜飯總是直接裝盆上桌,盤、碟、碗派不上用場。但別以為只是這樣而已,廚房裡還有好幾鍋呢,不然哪夠吃到年初四?

  許多人家吃年夜飯講究「圍爐」,餐桌的正中央總要放一個什錦火鍋,或是一甕「佛跳牆」,在我家卻都沒有。因為父親不愛吃火鍋,總覺得是大家在湯裡洗筷子(時還不流行公筷母匙);至於「佛跳牆」,多種食材在甕裡各就各位,也挺好看,可惜一陣翻揀攪動之後,父親說看起來就像是雜菜羹了,不清爽。

  父親習慣整齊俐落,這可能與怹的軍旅生涯有關。也由於山東菜的烹調方式是煎、燒、炒、煮、烤、蒸、醃、臘、燉、糟,但不論採用哪一種方式,都不會讓食材混成一團、彼此難分難捨,那就不是山東菜了。

  不圍爐,我家的年夜飯還會有特色嗎?當然有,平日獨當一面、王不見王的幾味大菜,這時就同台亮相了,看在眼裡真是滿足。菜餚總共有十道,代表「十全十美」,讓全家人敞開肚皮大吃大喝。唯獨那一條魚是只能看、不能吃的,這叫「年年有餘」;那一條魚還必須是「加魶魚」,在我的家鄉話中稱為「加級魚」,象徵「加官晉級」。此外還有餃子。

  吃餃子,在我家是一件大事,除了給人餞行與年夜飯之外,絕不會輕易吃餃子的,年夜飯的餃子還要說成「元寶」。所以我每次聽到朋友說「沒時間弄了,隨便煮些餃子來吃吧」,心裡就有暴殄天物的感受。

  給人餞行的餃子可以去店裡買現成的,年夜飯的餃子絕對不能這麼馬虎,從和麵、擀皮、調餡、包,都必須親力而為。母親說以前在山東老家過年時,全家的婦女都有事情做,有人切菜、有人剁肉、有人擣蒜、有人揉麵,最後一起來包餃子。雖然要包的數量驚人(必須夠全家吃到元宵節),但大家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就一點也不覺得累了。

  母親只生了我哥和我、沒生女兒,所以一直到大嫂進門以前,年夜飯的餃子幾乎都是母親一個人張羅。只有在怹覺得時間還充裕,才把我們叫進廚房幫忙,同時做傳統文化的機會教育。通常的結果都是我們愈幫愈忙,被怹轟了出去,因為我們不是把餃子包得像湯圓、像飛碟,就是餃子包好了之後站不起來,如同洩了氣的氣球。母親總是又氣又笑的說:「去去去!就會添亂子,元寶有長這個樣子的嗎?

  餃子包到最後,很少有「餃子皮與餡同時用完」的情形,不是皮還有剩就是餡還有剩。母親說,剩下皮,來年家裡要添男丁;剰下餡,來年就添女娃。大嫂懷孕的那一年除夕,我一直盯著看母親包餃子,後來卻忘記剩下什麼了,只知道大嫂隔年生了一個女兒。

  憑心而論,母親心目中的餃子模樣還真是難包,沒有下過一番功夫,就絕對辦不到。手擀的餃子皮是內厚外薄,先取一片擱在手心,再用湯匙把餡舀出,約略糰成圓形,放在餃子皮上。餡糰的直徑要比餃子皮的直徑小一些,這時若問「要小多少才好?」通常得到的答案都是「自己看著學啊!就只會吃」。

  接下來就是「包」了,如果只是把它對折再捏合,這個餃子就是扁的,一定站不起來。所以先要轉著圈、拉扯餡下的餃子皮,餃子皮擀成內厚外薄,為的就是可以再拉大一些,但不能太用力,否則還是會扯破的。然後用拇指、食指一褶一褶的捏合,這個動作的術語叫做「二上八下」,兩根手指在上、八根手指在下。另外還有一個「九外一中」,但那不是包餃子,而是做窩窩頭。窩窩頭是窮人的食物,所以母親說到「你們沒吃過窩窩頭」時,並不會有任何的遺憾。

  餃子的捏合處也要愈窄愈好,只要下鍋之後不會開口就行,母親說,這是把身邊小人的嘴巴都捏起來,不讓他們亂講話。當然最好是捏成荷葉邊,看起來漂亮。一般飯店裡賣的餃子,為了求快,都是用雙手的拇指、食指一壓就成,這樣包出來的餃子有比較寬的邊,母親覺得會影響口感,而且看起來像餛飩、不像餃子,更不像元寶了。年夜飯沒有吃完的餃子,母親隔日會用熱油炸過,把外皮炸得金黃酥脆,更好吃,這就不只是「元寶」、是「金元寶」了。

  除夕夜守歲時,還會有一盤餃子,份量不多,大約夠每一個人吃五六個。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之後,沒隔多久又要再吃,確實也吃不了太多。我家的餃子還特別大,從沒見過有人能吃得下20個。梁實秋認為餃子要一口一個才對,大了、小了都不行。我不反對,但我就是吃這種大餃子長大的啊。

  守歲時的這一盤餃子也大有玄機,裡面有三個是在餡裡加了一枚硬幣,吃到的人,來年就會財源滾滾,所以我們再怎麼飽也要吃,誰不想博個好采頭?

  懷著摸彩的心情吃餃子,真是既興奮又刺激,我總是會先煞有其事的仔細觀察,挑出一個看起來最像的,放進口中,滿懷期待的徐徐咬下,怕用力過猛,硬幣會硌牙齒。咬的位置也選擇餃子的中間,萬一落空,就從中間往兩端一點一點的咬過去,確實沒有,就趕快嚥下,再找下一個。

  雖然我的推斷多半都是錯誤的,但如果真的被我吃到了,通常也不會聲張,先用舌頭將硬幣移至旁邊,嚥下餃子,才把硬幣吐出來,當時的表情就別提有多得意了。只是過程中難掩興奮,嘴角總會不自覺的牽動,所以老是被看穿。

  在我小的時候,母親選用的是一毛錢硬幣,都是又新又亮的,還要先用牙刷沾肥皂用力刷洗幾遍,再泡進鹽水中消毒,才敢包進餃子裡。一毛錢硬幣的大小適中,不至於大到很容易就被發現,也不至於小到誤吞進肚子裡。現在已經找不到這種硬幣了,就改用大小差不多的一元硬幣。我也聽說有人不只包錢、還會包糖豆,吃到包糖豆的餃子,就代表來年甜甜蜜蜜。

  守歲的餃子是除夕夜12點鐘之後才吃的,12點鐘之前,母親會叫我們換上隔天拜年時要穿的鞋,出門去街上走一圈,名之為「踩小人」,同時叮囑我們留意12點鐘過後聽到的第一句話,它將是來年運勢發展的預言。我每年除夕都會特別留意傾聽,但也每次都參不透話中的意思,所以往往睡過一覺就想不起來聽到什麼了。只覺得出去散散步有助消化,然後再回來吃餃子,確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安排。當然母親也總是在我們出去之後,就趕快把飯桌收拾妥當,再把守歲的餃子下鍋,等我們回來趁熱吃。

  很可能,「踩小人、聽第一句話」只是母親哄我們出門、別妨礙怹工作的方法,但母親每次說起這個「典故」,也總能舉出一些怹以前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實例,言之鑿鑿、有名有姓,讓我不得不相信這是真的。

  吃餃子一般都要蘸醬料,我習慣用醬油、蔴油、辣椒油、蒜泥,然後再加上一點醋、一點蔥花、一點芫荽。父親就沒有我這麼費工了,怹只蘸白醋,外加幾顆蒜瓣,吃一個餃子咬一口蒜瓣,只聽那「喀喳、喀喳」的輕脆聲響,就知道他吃得很開心了。

  後來我在美食家唐魯孫的書上,看到了「臘八醋、臘八蒜」,那是在臘月八日那一天,選一些圓碩無瑕的蒜瓣,把皮剝盡,用好的白醋浸泡密封,等到除夕才拿出來,和餃子一起吃,這時醋有蒜勁、蒜有醋香,而且顏色呈湖水綠,色香味俱全。我想,父親看到了一定會食指大動的。

  可惜當時父親已經生病了,只能吃一點清淡的食物,我不能讓怹看得到卻吃不到,所以一直沒有動手製作「臘八醋、臘八蒜」,後來父親與世長辭,始終都無緣享受到這個美味。

arrow
arrow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