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告訴我:文學院畢業的,很愛揣測字裡行間是否隱含著別的用意,遇到「不知其所以然」的詞彙,更愛去查證它的出處與典故。
這人或許以偏概全了,但放在我身上還蠻準的,我的確愛幹此事,今天還查證過「無商不奸」呢。
果然有趣得很,「無商不尖」才是正解。「無商不奸」應該是以訛傳訛,是後人有意或無意而杜撰的。一字之差,原本算不了什麼,唸白字、寫錯字的比比皆是,但若有人奉「無商不奸」為「古有明訓」,進一步堂而皇之的照表操課,那可就不是我樂見的情況了。
據載,「無商不尖」源自於以前的糧行,當時買賣米糧是用「升」或「斗」為計量器具,每舀起一升或一斗,糧行伙計會把升斗上方隆起的米糧壓實、再刮平,藉以保證份量充足,但在最後一升或一斗時卻不刮平了,隆起的「尖」就當做糧行給客人的「添頭」,期望客人這一次得了回饋,下一次還願意再回頭光顧。做生意是長長久久的事,「回頭客」當然是愈多愈好,這樣才有機會成就百年老店。
賣菜的、賣肉的、賣油的、賣布的、賣糖果點心的也是這樣,總會在足秤足量之後,再多送客人一些,約定成俗,就成了習慣,哪怕客人只是買了一顆蘿蔔,也要送上兩根蔥。以前的店家把「無商不尖」奉為金科玉律,商人與客人之間的交情,也是靠互信、互利建立起來的。
很可惜,我查不到「無商不奸」已經沿用多久了,希望它還沒有廣泛流傳。如今我倒是對商店願意免費送貨到府,或是主動打個折扣、附上折價券感到溫馨,我不認為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查證「無商不奸」的時候,我也很意外的看到了一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的確,有度有量才夠資格稱之為君子或丈夫,這可比「無毒不丈夫」順耳多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