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史前時代,有一大片桂樹森林橫亙於廣西省的東北部一帶,「桂林」之名就是因此而來的。我去桂林的時候,當地人也和我說過:「一到秋天,桂林滿街都瀰漫著桂花香,濃得揮都揮不散。」
可惜我初到桂林的時候是在1988年的夏天,桂林悶熱得像是一座蒸籠,前往市區的一路上,我刻意搖下了車窗,沒聞到桂花香,塵土、汽車黑煙倒是撲了滿臉;觸目所及都是正在興建中的工程,拓寬馬路、蓋高樓大廈。1994年冬天再去桂林,現代化城市的模樣已大致成形,雖然連日陰雨綿綿,破壞了不少遊興,然而卻增添了許多親切感,看來冬季的桂林與台北倒有幾分相似之處,這樣蠻好,我也不再覺得桂林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了。
桂林不是山城,但境內卻多石山,山不高,大約都在1000公尺以內,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公尺左右,然而在平地忽起忽落,顯得孤傲不群,彼此之間也顧盼自雄,各擺出一副向上猛衝、存心挑釁地心引力的架勢。清朝文人袁枚曾對桂林的山勢作了一番描述:「前無來龍,後無去蹤,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無朋,東北喪偶,較他處山尤奇。」的確是桂林群山的最佳寫照。
有一位外國記者說,桂林的山看起來不像是山,倒像是一座座的金字塔。我卻認為它們像是被人隨手丟棄的一些竹筍,有的還被啃了幾口,看起來活似駱駝、或是正在用鼻子吸水的大象的模樣。
可是地理學家的說法則不然,這些在我們直覺認為是山的突狀物,其實是高原地面逐漸溶蝕之後的殘餘,也因此使得它們的姿態如此筆直崢嶸。即使在擁擠的桂林市區內,亦有不少峭峰峻嶺,成了桂林的特有指標,外地來的人不須要看路標,只要眼前出現這種猙獰突兀的山勢時,就知道桂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