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從讀小學的時候就開始聽相聲了,當時廣播電台有相聲的節目,長輩們愛聽,我也跟著聽。起初還不能完全聽得懂,但好在我是住在眷村,對於大陸的方言和幽默並不陌生,於是漸漸地就聽上癮了,不聽到「下台一鞠躬」還不願意離開收音機。

  讀高中的時候,鄰居家裡有吳兆南、魏龍豪的相聲卡式錄音帶,16片、共64個相聲段子,我向他借來,如獲至寶,一有空就放來聽,一聽就沒完沒了,反反覆覆不知聽了多少遍,聽到我都能背了,仍然聽一次就笑一次。

  這64個相聲段子,據說是吳兆南、魏龍豪、陳逸安三位共同構思整理出來的,大部分都是1949年以前、北京老一輩相聲演員表演過的舊段子,其中或有已經不合時宜的內容,他們也修整過了。

  之後,相聲彷彿沉寂了,我有好些年都不曾再聽到新創作的相聲段子。直到1985年,李立群、李國修推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相聲才又造成了轟動、新的相聲創作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人才也輩出。

  只不過,新創作的相聲段子卻有矯揉造作之嫌,我總覺得不耐聽,沒辦法像我高中時候那樣,可以反反覆覆聽它千遍也不厭倦。

  有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遇到了魏龍豪,我把我的疑惑向他請教,他告訴我,當年北京老一輩相聲演員的表演方式是在街頭賣藝,講的內容若不夠逗趣,但有冷場,觀眾就一哄而散,演員的飯錢就沒著落,所以他們總是反反覆覆地不斷調整,直到觀眾不論聽過了多少遍都忍不住會笑出來,才算是大功告成。

  新一代的相聲演員就缺少了這樣的環境,他們是在舞台上演出,即使有部分內容的笑點還不到位,但是觀眾已經付錢買過入場卷了,即使中途離席,也沒辦法向演員要求退費。

  我明白了,難怪舊時的馬戲班裡流傳一句話:小丑能逗人發笑,但那不是他天生的本領,是經過嚴格訓練出來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丁琪 的頭像
    丁琪

    想不出來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