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籍是山東,關於吃,汪曾祺(大陸作家)曾說過:「北方人不知道什麼是鮮,只知道香。」他說的還真準,我的確就是這樣,尤其是吃魚的時候。

  自我有記憶以來,我家餐桌上的魚就離不開煎、炸、燒、烤、燉,都夠香,卻也一點也吃不出魚的鮮味了,我倒是樂此不疲。長大後,台南的朋友請我吃虱目魚湯,我嫌牠刺多;酒席上的「西湖醋魚」,猛火蒸七分鐘就上桌,我嫌牠還帶著血水,沒蒸透;即使是高級日本料理店的生魚片,只要連吃兩塊,我就忍不住想請店員端一鍋熱湯來,把剩下的煮熟了再吃。

  魚身上的哪一個部位最好吃?吃魚的行家認為要依季節而定,他們主張「春頭、夏尾、冬肚、秋背」,我卻永遠都從魚背下筷子,因為那個部位沒刺。剔除魚身上的刺,對我來說、實在是一件繁瑣的苦差事,若有那逐一剔刺的工夫,我寧願去多啃幾塊紅燒排骨。

  什麼魚最好吃?香港人首推石斑,大陸人偏好鯿、白、鯉、鯽,美食家認為刺愈多的魚、肉質愈佳,我卻鍾情吻仔魚,可以舀一瓢放進嘴裡大嚼;西餐廳的魚去頭去尾,剖下兩側魚身做魚排,我也喜歡。有一回去「粵香園」,店員把我們吃了五六成的魚端回廚房,剝下魚肉、加上魚油,炒蛋,更是一絕。

  我讀過一篇「美食家談魚」,作者提到「中國人逢年過節、喜事宴客,飯桌上少不了魚,沒有魚的筵席不能算上等。進到飯館,問起有什麼好菜,跑堂的會告訴你:『今天的魚很新鮮,來一條?』擺在酒店門廳裡陳列的,總是鮮活的魚……」。

  這一篇文章讓我長了不少吃魚的知識,但我也知道,我的口福向來不錯,一直都有機會吃吃喝喝,但我只是能吃、好吃而已,談不上什麼美食主義。要說吃魚,我還真是一個門外漢,今天寫的內容就是證明。

arrow
arrow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