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市的公車票亭大約在1950~1960年代開始設立,最多時曾經有300多座,那是在1969年~1977年。雖然公車票亭普遍都只有1~2坪大,但是營業項目卻非常廣泛,堪稱是當年台北市民的便利商店。然後在2002年2月23日全部拆除完畢。
1969年,台北市的公車共有五家業者:台北市公車(今/大都會客運)、欣欣客運、大有巴士、大南汽車、光華巴士。各家的車票型式不同,票價不同,而且無法通用。為了滿足乘客的迫切需求,公車票亭就蓬勃發展起來了。
1977年4月30日,聯營公車路線開始營運。當時又增加了五家業者:中興巴士、指南客運、台北客運、三重客運、三重市公車(今/首都客運)。由聯管中心統一發行剪洞的卡式車票,一票多次使用,也通用於各家業者的公車。車票分為普通票、優待票、學生票三種,冷氣公車投入營運行列之後,也曾發行專用的乘車代幣。
單次使用的車票被淘汰,車掌小姐也逐漸縮編,公車變成了一人服務車,司機必須兼顧駕駛、剪票的工作,導致效率下降,剪票制度因此在1994年廢止,全面採取投幣收費。
1996年9月1日,公車磁卡儲值車票上路,有300元、500元兩種面額,乘客可以自由選擇購買儲值票或投幣收費,隔年改發行面額900元的儲值票,只在全家、萊爾富、頂好販售,售價為855元。
這時的公車票亭,就變成「什麼都可以賣,就是不賣公車票」了。
由於磁卡容易刮傷,讀取失敗率高,因此「悠遊卡」在2002年問世,這種IC智慧卡可以通用公車和捷運。於是公車票亭在2002年全部拆除,儲值票也在2003年10月8日全面停用了。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