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旅行,「維基百科」是這樣定義的──很多人分不清旅行、旅遊的不同,其實它們是有區別的:旅行的重點在「沿途」,旅遊的重點在「目的地」。

  所以,我乘飛機去加拿大拜訪朋友,在他住的城裡吃吃喝喝逛逛,玩了幾天,這是「旅遊」;然後我們開車前往落磯山,看看日月山川冰雪,看看草木鳥獸蟲魚,又玩了好幾天,這是「旅行」。

  既然「維基百科」都說很多人分不清旅行、旅遊的不同,我也隨俗吧,就一概稱之為「旅行」好了,免得混淆,畢竟我還聽說:旅遊是跟團、旅行是自助。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古有明訓。旅行是有好處的,既可以讓人增廣見聞,還可以讓人想家,感嘆一下「在家時時好,出外處處難」。我猜,極度戀家的人絕不輕言旅行,除了逃荒以外。我不約他去旅行就是了。

  至於增廣見聞,似乎也是各有所好,無可厚非。有人愛吃,有人愛買,有人愛玩,只要是沒有見過的,什麼都要試一試,並沒有統一的準則,這就是「拋開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去看看異地的人怎麼生活」。所以,儘管同樣是肉臊飯,只是多加了肉鬆、沒有吃過,就一定要去嚐嚐了,增廣見聞!

  每個人的增廣見聞方式也並非一成不變。大致可以這麼說,凡是初來乍到、又只做短暫停留的旅客,一般都只對最表面的事物感興趣,尤其是吃,民以食為天,扣除點心、宵夜、零食之外,一天要吃三餐呢,「吃什麼?」當然是他們最需要迫切關注的事。

  如果來訪的次數多了、待的時間也長了,才會逐漸脫離表面,進入人文、藝術、慶典、景觀、生態、歷史地理等領域裡面,於是也就有了「深度旅行」這個名詞。而且年齡愈大的旅客,就愈容易對表面的事物提不起興趣。

  我喜歡旅行,也曾有一段時間的工作就是旅行、採訪。在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參加過「10天跑11個城市」的參訪團,現在早就沒有那種體力了,所以有人吆喝「半年環遊世界」的旅行計畫時,我就只想去一個地方住上半年。

  至於我最想去哪一個地方住上半年?這倒沒有一定,但必須是當地有朋友,我很喜歡他鄉遇故知;我也認為,旅行的樂趣只在於「同伴是誰」,人文、藝術、慶典、景觀、生態、歷史地理等等,都是等而下之又等而下之的東西。有,固然可喜,可以多一種選擇;無?或許更好。

arrow
arrow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