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0多年前,有一位前輩訓誡過我:年輕時,我們都是初榨的果汁,清純甘美,接下來就會開始發酵。一段時間之後,有的變成了酒、望眼欲醉;有的變成了醋、齒頰留香;有的沒處理好、餿掉了,令人惋惜;有的自始至終抵制發酵,就依然還是果汁,只是過期了。

  前輩的意思是,每一個人都有魅力,也就是吸引力,而且它會隨著年齡、閱歷增長而脫胎換骨。青春、衝勁是年輕人的魅力,見聞、睿智是老年人的魅力,各有所長,不用攀比,上天是公平的。

  所以梁實秋說過:「老年人該做老年事,冬行春令實是不祥。」蘇東坡也寫過:「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我以前認為,蘇東坡寫的、就是老不羞(或:老不修)的出處。我知道這個名詞的意思是「為老不尊」,但我不知道是誰惹惱了蘇東坡。

  年少時不求甚解、斷章取義,倒也罷了,現在可不能再偷閒學少年了。所以查出那兩句詩是「吉祥寺賞牡丹」的前兩句,後兩句是「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哦~~,原來蘇東坡取笑的就是他自己,不是別人。

  吉祥寺在杭州,蘇東坡寫這一首詩的時候,正在杭州做官。因為他之前在朝中與王安石意見不合,屢遭誣陷,所以請求外調,宋神宗就給了他「杭州通判」的職務,相當於杭州的副首長。

  上任後,適逢吉祥寺的牡丹花開放,蘇東坡去賞花,就摘了一朵簪在頭上,自娛娛人一番,也不忘為花抱屈。然後又開心的喝得爛醉,一路跌跌撞撞的走回來,臨街的許多戶人家都把簾子挑起來了,爭看這一個頭上簪了牡丹花的醉老頭;盛開的牡丹花比臉還大,地方父母官竟然扮成這副模樣,還不值得一笑嗎?

  那麼,蘇東坡應該是什麼模樣呢?《宋史》對他的評價是:器識閎偉,議論卓犖,文章雄雋,政事精明。《藝術史》對他的評價是:其散文、詩、詞、賦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

  於是我猜,蘇東坡根本沒醉;若真醉了,他就不會記得發生了什麼事。他只是有志難伸、借酒裝瘋而已。他應該讀過李白的詩,所以他對「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就特別感同身受了。

  我這樣的推論,如果仍然犯了不求甚解、斷章取義的毛病,我倒覺得可喜可賀,這足以證明我有返老還童的發展趨勢,也值得為此去簪一朵花了。

arrow
arrow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