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種歸類於「家庭倫理」的行為表現,長久以來一直都稱為「孝順」。孝者、善侍父母,順者、遵從父母的心意,孔子是這樣解釋的。

  大約在20年前,又有人進一步推論出「孝順的人戀家,值得長相廝守」;然而近年來,卻有某一撮孝順的人、戀家的人被說成了「雖已成年、尚未斷奶」,簡稱「媽寶」。

  「媽寶」是被媽媽護著長大的,還真是捧在手裡怕碰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小至穿衣吃飯交友,大至生涯規劃,都完全依照媽媽的意思,所以「媽寶」欠缺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僅無自信、無主見、也無擔當、無責任感,闖了禍、就拿媽媽當擋箭牌。幼時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長大了還是這樣,甚至生活中的大小開支依舊向媽媽要。

  媽媽因此百口莫辯,儘管這時候爸爸也難辭其咎,但顯然「父子情深」比不上「母子連心」,所以我不曾聽過「爸寶」。

  當今社會,被人定位為「媽寶」的人,男性、女性都有,只是女性「媽寶」比較容易得到寬待,女人是弱者嘛。男女戀愛交往的時候,女性「媽寶」更能處處顯出「有家教」的閨秀風範,深得「三從四德」的真味。

  男性「媽寶」就比較吃虧了,不僅要成為同儕們的笑柄,在女友面前更是動輒得咎,甚至女友還會為了這個跟他分手,因為她既不願男友拿她與媽媽比較,也不願婚後住在男友的家裡,而且還有一位上級指導員處處掣肘、事事干涉。婆婆愛兒子,無可厚非,但她沒必要幫婆婆繼續帶兒子。

  由此看來,「媽寶」這個名詞雖然才冒出來不久,看似新鮮,本質上卻沒什麼新意,仍然是歷來曖昧的「婆媳問題」的延伸,可以不必再往下深究了。

  「媽寶」與「啃老族」不應該歸為同一類。「媽寶」固然是「寶」離不開「媽」,可是「媽」也一樣離不開「寶」;「啃老族」則是「寶」單方向的對「媽」依賴了,「媽」還巴不得「寶」早一點另起爐灶、自立門戶呢。

  「啃老族」這個名詞起源於中國,再往前追溯,則是上個世紀末、在英國興起的「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它說的是不就業、不升學、不受訓的人。這種人並無積蓄或恆產,天天吃家裡、住家裡,我們也曾經稱之為「米蟲」。

  「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但只會產生在富裕的國家,貧窮國家的人即使也NEET,卻不能列入「尼特族」,畢竟他們的父母和他們一樣兩袖清風、家徒四壁,沒得啃。

  「尼特族」專指18歲~24歲的青年,但「啃老族」的範圍就寬廣得多了。在中國,人們也把「啃老族」形容為: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久坐不動,實在無用。這方面,台灣的「啃老族」也著實不遑多讓,果然兩岸一家親。

  至於「啃老族」是怎麼產生的?還真有專家學者研究分析呢,只是我才疏學淺,大部分都不所云,只看懂了「父母的育兒方式」這一項,因為「啃老族」的父母都與我同輩,所以感同身受。

  這就要從我們的父母那一輩說起了,怹們走過戰亂,錯失了上學的機會,深深引以為憾,所以日子再苦再窮,都要讓我們讀書,也為了要給我們籌措學費,有工就做、有差就兼,造成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軌跡裡常常缺席,讓我們深深引以為憾。

  等到我們也為人父母了,當然會儘量挪出時間與兒女相處,讓他們在呵護、鼓勵的氛圍中伸展茁壯,於是「做錯了沒關係、讓爸媽來;比不過不要緊、大不了回家」,這就能養成孩子在家凡事依賴、在外眼高手低的性格了。

  為人父母者,哪個會願意讓子女接續他的遺憾?這樣的育兒方式當然無可非議。至於我,我倒是很想知道「啃老族」是不是也有深深引以為憾的事,很想看看他們將來會怎樣育兒。

arrow
arrow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