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來以為可以在拖曳傘上拍幾張俯瞰海面的照片,但是海面上的陽光反射太強,亮晶晶的一大片,什麼都看不清楚。我意興闌珊地下來以後,導遊Toni又指著水上摩托車說:「你今天可以盡情地玩個夠,無論玩多久,全部都由關島觀光局免費招待。

憑良心說,這樣的娛樂設施並非只有關島才有,我實在沒有什麼興趣;為了不使Toni掃興,於是很婉轉的對他說:我想要去看看關島的傳統文化。沒想到他一點也不以為忤,反而精神亢奮起來了:「那太好了,我們現在就去看查莫洛人Chamorro的傳統慶典。」

Toni Ramirez是一位40來歲的查莫洛人,學有專精,對於關島歷史尤其研究得透徹,曾經幫許多查莫洛的大家族撰寫過族譜,也著手編輯一本介紹關島各個城市、村落、街道名稱的沿革與出處的書籍。他是關島觀光局專屬的導遊,但是很少帶團,平常只負責替關島觀光局訓練導遊,教導史、地與文化等方面的課程,這一次關島觀光局特別請他出馬,為我隨行解說。

在關島觀光局預先為我安排好的行程表裡,今天的節目都是水上活動,很顯然,Toni和我一樣、都並不十分熱衷。次日安排的節目是去關島南部的摩露露(Malojloj)村,看一年一度的傳統宗教慶典,Toni對這個比較有興趣,也認為這才是值得介紹的。

聽說我也對傳統文化有興趣,他非常高興;也由於慶典的活動期不只一天,因此他決定提前帶我去摩露露村。至於當天的水上活動,Toni把行程表揉成一團、往口袋裡一揣:「別管它了,我們走吧。

一路上,這個40來歲的中年人像個孩子一樣,把車子開得風馳電掣,同時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們、有關傳統慶典的由來。說是傳統慶典,其實就是西班牙天主教的宗教活動,甚至連慶典的名稱也是引用西班牙文裡的Fiesta

西班牙人曾經統治關島333年(15651898),查莫洛人的生活習慣及文化,受西班牙的影響甚鉅。這是因為查莫洛人原本的文化非常純樸,大約可以歸類為初民文化,所以當另外一個層次比較高的文化介入時,根基薄弱的一方經不起衝激而被同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Toni的全名叫作Malia Antonio,也是一個標準的西班牙名字。

根據關島大學「密克羅尼西亞研究中心」提出來的研究報告,查莫洛人原本的宗教信仰是崇拜祖先及大自然裡的事物,如:風、雨、日、月、雷、電等。後來就完全不一樣了,現在差不多有九成的查莫洛人都信奉了天主教,除此之外也都是信奉基督教。以前查莫洛人將死去的親人埋在住家附近,認為祖先會時常回來眷顧子孫,現在他們將死者往郊區的公墓裡送,安葬時還要請當地的主教和神父來舉行追悼彌撒。

摩露露村一年一度的傳統宗教慶典,就是從西班牙時代傳下來的,舉行慶典的目的則是為了榮耀村落的守護神(Patron);守護神的由來源自於天主教,這也是西班牙時代留下來的習俗。關島有19個村落,依照村民的傳統職業或是聖靈奇蹟,每一個村落都有一位守護神,有些村落的守護神甚至不止一位,位於關島西南邊的阿卡村(Agat)就有三位守護神。

以摩露露村而言,過去村民多半務農,他們的守護神就是農神 Biba San Isidro。摩露露村現在已經沒有人務農維生了,但是摩露露村榮耀守護神的慶典,據關島當地的《太平洋日報》所載:「是關島最大的宗教慶典。

關島觀光局為我安排水上活動的地點,是在阿卡納(Agana關島首府)的附近,位於關島的西部海濱,摩露露村則是在關島的東部。從阿卡納到摩露露村,有一條橫越關島的公路可走,但是Toni不走捷徑,反而沿著主要公路繞過關島的南部,兜了一個大圈子,目的是先讓我看魁普哈酋長(Chief Quipuha)雕像,以及伊納拉漢村(Inarajan),順便介紹天主教傳入的經過及關島的傳統建築。

現存的魁普哈酋長雕像是在1977年前重塑的,其裝束和我在歷史畫冊中所見到的古代查莫洛人一樣,只在頭頂留有一束頭髮,下身圍著布片,體格魁偉結實,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且,由於它位於主要公路的路邊,因此有許多人,包括一部份關島的年輕人在內,都只把它當成路標來看。

天主教與查莫洛人之間,有三個關鍵的人物,魁普哈酋長正是其中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Matapang酋長、傳教士San Vitores

San Vitores在西元1668年把天主教傳入關島,曾因此而受天主教皇敕封為聖徒,卻因為被人挑撥、死於Matapang的刀下;事件爆發後,天主教皇派人前來緝捕凶手,Matapang公然率眾反抗,西班牙調派軍隊鎮壓。關島人以刀矛棍棒對抗火槍大砲的結果,造成關島十室九空、血流成河的悲慘下場,原有十萬之眾的查莫洛人也只剩下不到兩千。

魁普哈酋長為了弭平戰禍,於是率先臣服,改信天主教,並捐出自己的土地興建教堂,才使得查莫洛人免於滅種的危機。

至於伊納拉漢村,則是關島目前保留西班牙式建築最完整的地方,近年來為了推廣觀光,關島政府又在公路對面,依照史冊中記載的民居建築形式、興建了一座「查莫洛文化村」,村裡除了房舍之外,還有一座公用的爐灶,在房舍之間也樹立著若干根綁著火把的柱子,Toni說那是古代人所用的路燈;至於公用的爐灶,則是因為古代人常常舉行公眾集會,與會人士的餐飲皆由公用爐灶供應。現在的關島村落雖然已經不復見公用爐灶了,但是「為集會大眾提供食物的傳統習俗」卻仍然保留至今。

從遠處看過去,只見公路兩旁,一邊是迴廊陽台、白牆花欄的西班牙「巴洛克式」磚砌樓房;一邊是椰頂木架、竹籬草壁的查莫洛A字型高腳屋,對比強烈,也壁壘分明地讓人覺得不舒服。

文化村既然是為了發展觀光而建,現在伊納拉漢村的村民當然是不願意住這種簡陋得四下透風的屋子,這也可以說明,當西班牙人進入關島以後,查莫洛傳統文化便迅速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摩露露村傳統宗教慶典的主要活動,前後共為期三天。我們抵達的時候,正是慶典活動的第一天,由於以前的摩露露村村民是務農維生,所以安排的節目是農、牧產品比賽,由各住戶拿出自家的產品出來比賽。

比賽場地設在公路旁邊,參賽的產品則有各種家禽、家畜和蔬果,現場到處雞鳴狗吠、牛吽豬嚎,好不熱鬧,我在關島期間所見到的家禽和家畜,加起來還不如那一天見到的多。評分的規則很簡單,大而且重的,就一定有機會奪標;因此,現場還真的有比鵝還壯碩的鴨子、個頭大如籃球的地瓜。至於村民們平常是否就是吃這些東西,Toni說:「吃的和用的,超級市場裡面有得是進口貨,又好又便宜。這些,純粹只是為了一年一度的比賽。

第二天是重頭戲,先在當地教堂裡舉行一場宗教禮拜,唱詩祈福,教堂裡座無虛席,走道上、聖壇前也站滿了人,更有人站在教堂的外面,我在人群中擠進擠出地拍照,卻沒有遭到任何人的白眼;唱完聖詩以後,大家互相握手祝福,也沒有人把我當成局外人看,而且也沒有人來問我:「你是誰?從哪裡來的?

禮拜結束以後,主教、神職人員、信徒們,和一輛載著瓜果蔬菜及農神聖像的手推車,邊唱邊走、步行繞著村落遊行一圈。這也是傳統儀式之一,只不過以前的村落面積較小,走一圈用不了多少時間,現在不同了,沒有兩、三個小時絕對走不回來。

遊行隊伍當中最吸引人們注意的,是主辦大會選出來的皇后及數位公主,個個都年輕貌美、盛裝打扮,就像是去參加世界小姐選美大會的佳麗似的。她們所以會被選為皇后或是公主,是因為當地的天主教會為了籌辦慶典,事先安排了一場募款活動,這些女孩子原本都是募款活動的義工,至於誰當皇后、誰當公主?當然是依據募款的業績高低來評定。

遊行結束以後,圍觀的民眾一擁而上,爭相搶奪農神聖像車上的瓜果蔬菜,據當天在現場的一位大陸籍華僑陳學謙告訴我,搶到瓜果蔬菜的人,農神會庇佑他們來年農作豐收。只不過,在今日摩露露村已經沒有人務農維生的情況下,不知道農神的庇佑是否在其他行業裡依然有效?

陳學謙本身任職於觀光飯店的管理部經理,他也搶到兩個南瓜,而且其中的一個還是為我搶的,他以為我也想要一個呢。

在眾人搶奪瓜果蔬菜的同時,主辦大會在廣場的旁邊撐起了布棚,忙著準備食物,除了工作人員、當地村民及親朋好友以外,即使素不相識的外地人也可以任意取食。當地人對我說,從前在舉行慶典的時候,各家各戶都會在門前擺出食物,讓遠道而來的親友享用,也任由他們打包帶走,而且慶典持續多久,食物就供應多久。

其實這種類似台灣人的大拜拜一樣的表現。也並非是查莫洛人好客,主要還是因為以前的查莫洛人沒有私有財產的觀念,有東西大家用。今日的查莫洛人雖然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大而化之了,但是每逢慶典期間,也照樣大擺流水席。

慶典對關島人而言,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團聚;而且並不只限於全家團聚,或是全村團聚。因此在廣場上大排筵席的同時,家家戶戶也各自舉行宴會,親戚朋友、事業夥伴,全部都在邀請之列,甚至不請自來的陌生人,他們也不會拒絕。因此每逢慶典期間,現場的外地人往往比當地村民多出好幾倍。

我認為關島人的待客之道,真正做到了「來者是客」,但是有一位在關島生活了好幾年的美國人卻更正了我的看法,他說:「關島人不僅把每一位上門的人都當成客人,更把所有的客人都當成朋友了。

那一位美國人原是駐紮在關島的軍人,後來與一位查莫洛女子結婚,就留下來不走了。對他而言,反正是身無恆產,在哪安家立戶都可以,關島除了查莫洛人大約佔總人口的一半以外,一般人的生活習慣、語言和文字,卻早就已經美國化了。而且他說:「關島不也是美國的領土嗎?

的確,即使是在傳統慶典這樣神聖和團聚的日子裡,美國風也無所不在。在村中的廣場上,從別處趕來的小販擺設了許多攤位,除了販賣飲料、零食和零星飾物的攤位以外,還有許多趣味競賽項目,雖然增添不少熱鬧詼諧的氣氛,但是這樣的場面,總讓人連想到美國社會裡的園遊會或遊樂場。彩色汽球和布條迎風飄舞,可樂和啤酒罐丟得滿地,空氣中充滿著熱門音樂聲和奶油玉米花的味道。在投籃、擲棒球的攤位上,到處貼著美國籃球和棒球明星的巨幅海報;而在空氣手槍射擊的攤位上,顧客們瞄準射擊的靶紙,也竟然是海珊的肖像。

第二天的晚上還有一場表演節目,前半場由關島當地人負責演出,後半場則是請來鄰近各島的居民、表演他們的傳統歌舞。相較起來,由關島人負責演出的節目,不論是音樂和動作,都具有相當的震撼力,因為關島人所表演的,清一色都是美國熱門勁舞。

至於第三天下午的花車大遊行,則不但全都是美國式作風,就連駐守關島的美國海軍也參與了,他們派出好幾位英挺的軍官與士兵、護衛著主辦大會所選出來的皇后及公主,併肩站在花車上向人群揮手答禮,換來瘋狂似的掌聲和口哨聲;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樂隊,一路吹奏著「星條旗進行曲」……

我在人群中和Toni走散了,遍尋他不著,而人群又像潮水一般地推著我繼續往前走,直到花車遊行結束了以後,我抽出身來、順著原路去找他,才知道他看到我陷入人群之中以後,就回到車子裡面去睡覺了。當我問起花車遊行的由來時,Toni說,傳統的慶典活動裡是沒有花車遊行這一項的。

看來這是招徠觀光客的噱頭,因為這一次摩露露村舉辦的榮耀守護神慶典,除了關島觀光局以外,美國和日本的幾家汽車廠也是協辦單位,他們為花車遊行贊助了數十輛大大小小的摩托車、吉普車、九人座和大輪胎的越野卡車,全部都嶄新簇亮。

20幾年以來,觀光收入一直是關島首趨一指的財源,而關島本身在觀光業的推展工作上,也一直是不遺餘力,只要是具有觀光價值的東西,他們鮮少不在上面動腦筋。關島的慶典本身就有相當的可看性,再加上關島人在慶典期間那種不拒外人的大方作風,因此關島觀光局每年的文宣資料中,一定會特別標明各村落舉行慶典的時間,唯恐觀光客錯過。

也往往為了滿足不同觀光客的需要,而安排一些雅俗共賞的插曲。在增加外匯收入的考量上,這種安排原本無可厚非,但是看在一些關心傳統文化的關島人士眼裡,就會覺得不倫不類。Toni就是這樣的人,只是他以關島觀光局專屬導遊的立場,不方便多說什麼罷了。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關島的文化部門才會主張,在關島學校裡同時教授英語、查莫洛語,以喚醒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雙語教學的制度雖然早已經付諸實施,但是目前所謂的關島傳統文化,以及查莫洛語裡面,已經滲入了太多西班牙和美國的成份,甚至喧賓奪主,卻也無可奈何,根基薄弱的查莫洛文化經不起外來優勢文化的衝擊,關島早就已經不是查莫洛人原有的關島了。

在查莫洛人的語言裡,他們把關島叫做GUAHAN,意思是「我們擁有」。但是,如今的「我們」究竟指的是誰?我真的不知道了。我也不知道Toni知不知道,我問過他好幾次了,他始終顧左右而言它。

arrow
arrow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