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大航海時代至今的400多年以來,我們都認定台灣就是「美麗之島」了。然而,這究竟是不是「老王賣瓜」呢?有誰會說自己的家園不美!

  其實,最早說「台灣是美麗之島」的並不是我們,而是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遠洋水手。據說他們在1543年經過台灣,從海面上看到一排綠油油的、像屏風一樣的高山,從台灣頭一路鋪展到台灣尾,因此發出讚嘆:「好一個美麗之島!(Ilha Formosa!)」

  在1554年的葡萄牙航海圖上,台灣也被標示為Formosa,台灣即從那時開始有「福爾摩沙」這個稱號。不過也曾經有人質疑:遠洋水手們動輒在海上漂泊好幾個月,一旦看到陸地就會無比興奮,所以不必把他們的讚譽當真。

  但是只要查閱地圖、沿著西歐到東亞的海上航線去找找看,還真沒有一座像台灣這樣的高山島呢!台灣的高山密度之高、數量之多,居全世界的海島之冠,台灣之巔「玉山」有3952米,也是東北亞的第一高峰。

  1582年7月16日,有一艘葡萄牙籍的帆船在澳門往日本的途中遭遇海難,漂流到台灣。這是西方人第一次登陸台灣,可惜他們住了75天就離開了,並沒有深入探索,否則將會發現台灣的崇山峻嶺之中還有具體而微、繁複多元的地形景觀,以及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極地的氣候──

  台灣之美,就美在「繁複多元」。自然景觀如此,人文景觀更是如此,宛然是整個地球的縮影。

  除了葡萄牙以外,當時的海上霸權國家(如: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也都來過台灣。這並不是巧合,而是他們必須如此。因為台灣的位置就在太平洋冷、暖海流的交會處,並且每年隨著氣候轉變而有東北季風、西南季風,以及太平洋高壓、大陸冷氣團。風向、海流都會把船舶導向台灣,想不經過都很難。

  台灣的原住民也是這樣。在距今7000年前,他們的祖先划著獨木舟離開了南洋群島,就是隨著海流(黑潮)來到台灣的。這也是台灣憑彈丸之地、卻能夠創造經濟奇蹟的致勝關鍵──位居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交通輸紐。

  台灣的經濟命脈也始終仰賴轉口外銷,鹿皮、稻米、樟腦、蔗糖、茶葉曾經是台灣的五大外銷商品。若論及歷史,幾乎可以追溯至荷蘭人佔據台灣的時代(1624~1661)。

  當時,西班牙人看中了台灣北部山區的黃金、煤、硫黃;荷蘭人則在台灣南部平原屯田,那裡的天氣終年如夏,稻米一年三熟。而中國正值明朝末年,糧食歉收、流寇為患,台灣的稻米奇貨可居。荷蘭人因此招募中國沿海的居民去台灣開墾,首開大批漢人來台之風,還興建了兩座城堡(安平古堡、赤嵌樓),準備長期據守。只是,俱往矣。

  稻米、茶葉仍然方興未艾,但野生梅花鹿已在1969年殺戮殆盡,1996年才在墾丁復育成功;全島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區雖然處處可見樟樹,但已轉作雕刻、傢俱,成就了大溪、三義等地的木器街;十萬餘公頃的甘蔗田也轉作他用,倒是留下了34座製糖廠,據說最輝煌的時候,僅台南一帶就有上千座。

  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之後,也以台灣為基地,大肆推廣與日本、大陸、南洋之間的貿易,他的父親(鄭芝龍)就是這一帶勢力最大的海盜兼貿易商,也算是子承父業了。由此直到1895年(甲午戰敗,日本佔領台灣)之前,台灣的西岸就因為外銷貿易而興起「一府二鹿三艋舺」三大城市。

  「府」即台南市的安平區,「鹿」即台中市北邊的鹿港鎮,「艋舺」即台北市的萬華區。在它們周邊的小港口、以及內陸的貨物集散地也都應運而起,形成了商街、富甲一方。像這樣的「老街」,台灣目前還保留了將近50處。

  「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年代,是大陸沿海居民來台的高峰期,為台灣注入了福建(特別是漳州、泉州)及廣東客家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即是信仰。漳州人拜「開漳聖王」、泉州人拜「清水祖師」、客家人拜「三山國王」,廟宇的附近也自然形成了聚落。至於原住民,則早在荷蘭人時期就改信了天主教。

  除了宗族的信仰之外,民間還奉祀佛祖、觀世音、關公、哪吒、保生大帝、城隍等神祇,以及有港口就必有的媽祖。台灣奉祀媽祖的廟宇超過500座(其中受過朝廷敕封的則往往以「天后宮」為名),農曆三月的「媽祖誕辰」更堪稱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道教活動,可持續一兩週、動員十餘萬人,「三月瘋媽祖」果真名不虛傳。

  日本統治台灣期間(1895~1945),不僅將政府、金融機構建為歐洲的「巴洛克式」藝術風格(明治維新的遺風),「東瀛韻味」更成了社會主流,地方上的財主、商家也紛紛仿傚。日本文化影響台灣之深,到今天仍歷歷在目,使得台灣幾乎變成了「除日本之外最像日本」的地方。

  1949年,來自大陸各省、數以百萬計的軍民也來到了台灣,這一批新移民約占當時台灣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因此掀起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大至觀念、思想,小至飲食、語言,都呈現出宛如萬花筒一般的繽紛多采。然而,相較於之後的半個世紀,這還不算是衝擊力最大的一波浪潮呢。

  之後的半個世紀,隨著台灣的經濟蓬勃發展,與世界各地的往來愈發密切,台灣人的足跡也幾乎走遍了地球,就有許多過去只在書籍或影片中看過的外來文化傳入。異國風情特別受到年輕族群的青睞,進而在台灣落地生根,尤其是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等通都大邑,更是各色人種麇集、各國情境皆備,簡直就是「地球村」了……,但也愈來愈沒有「台灣味」。

  本土情懷於焉興起,不僅要與外來文化分庭抗禮,也要在「與世界接軌」的同時,展現道地的台灣生命力、活出台灣人的尊嚴。這一項工程非常艱難,但是我們做了。於是,相較於有「民族大熔爐」之稱的美國,台灣有自己的特色;相較於地方色彩濃厚的日本,台灣也不那麼難於親近核心。

  台灣位居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交通輸紐,台灣的人民也來自於四面八方,擁有海洋的胸襟,能納百川卻不改本色。這就是我們最引以為傲之處。

arrow
arrow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