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任職《大地地理雜誌》,與其說「這是我的經歷」,我比較願意說「這是我的學歷」。因為公司裡多得是三江五嶽的豪傑,我不是,所以我從助理做起,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了。

  我進《大地》是1986年,因為老闆的一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已經滿100年了,我們沒有理由還不起步」,這樣就聚集了一批人。然而包括老闆在內,並沒有一個人知道《大地》應該是什麼樣的報導內容。拿著《國家地理雜誌》依樣畫葫蘆嗎?顯然不行,我們是吃慣了中餐的,西餐怎麼可能對我們的胃口?

  於是從《大地》的籌備期開始,我們就自然而然產生共識了:獨自瞎子摸象是行不通的,但一群瞎子一起摸象,再把各人摸索到的畫面拼湊起來,應該能夠與真象相距不遠了。

  在拼湊的過程中,彼此學習對方的邏輯、精神、態度、觀察角度,就這樣,我們把《大地》討論出來了。

  當然,討論只是集思廣益而已,不見得每次討論都會有結論。沒結論,應代表時機不成熟、條件不完備,我們會選擇放棄;整本雜誌才144頁,還是刊登我們有把握的報導吧,別惹讀者們不高興。

  任職《大地》期間,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討論是1997年,我們討論:如何報導香港回歸。

  199771日的大事是香港回歸,也關係到台灣的未來走向,所以坊間的各個媒體都會報導;《大地》沒有缺席的理由,必須卯起勁來硬上,只是我們實在想不出來應該報導什麼、才能有別於其他的媒體。

  我們討論過香港割讓的歷史,討論過殖民期間的香港社會轉變,討論過香港與其他地方的比較,但是都自動放棄了;也建議提前幾個月刊登、先聲奪人,也建議延後幾個月再刊登,把各家媒體的報導做一個總結,但也都自動放棄了。

  苦撐到最後,已經要決定不報導香港回歸了,有人仍不甘心,他說再過兩年(1999年)就是澳門回歸,現在不解決這個難題,兩年後還是要面對的。剎那之間,我們宛如久旱逢甘霖:對啊!澳門人會如何看待香港回歸?他們應該最關切這件事了。

  從澳門切入「香港回歸」的主題,報導會很成功、很亮眼嗎?我們其實並不在意,但我們很高興又一次突破了瓶頸,看到了一條新的路。

arrow
arrow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