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布蘭(Rembrandt/1606~1669)與梵谷齊名,都是荷蘭最受國際矚目的畫家,但是他在荷蘭人的心目中,地位又顯然超過梵谷。

  梵谷一生輾轉好幾個國家,停留最久的是法國;而林布蘭終其一生未離開過荷蘭,他的主要活動範圍甚至只是在阿姆斯特丹、萊登。

  林布蘭的時代正當荷蘭國力極盛、商業發展居全歐洲領導地位的17世紀,他在20歲時就已經成名,許多能夠表現當時荷蘭盛況的作品,都出自於他的手筆,所以荷蘭人以林布蘭為這段「黃金時期」的代表人物。

  林布蘭被譽為「光的畫家」和「心靈的畫家」,因為他擅長於表現光影明暗,透過光、影的運作,使得畫中世界產生立體感,有遠近距離之分別,畫中的人與物也因為反射光影的不同而分出質感,絨毛和絲綢、紙張與皮革、老人與小孩、甚至愉快的神色與消沉的表情,都交待的很清楚。

  此外,他也善於捕捉心靈深處的情緒,如母親讀聖經的專注、愛侶對望的深情,即使是稍縱即逝的表情,如回眸一瞥的驚訝、男子隨地小便的滿不在乎、女子小便時擔心被人看見而四下張望等,他也彷彿能使畫面「停格」。

  在攝影技術普及的今日,要表現這樣的題材不是什麼難事,但是300多年前的林布蘭就能有這種觀念,又能把快門和底片在瞬間完成的效果、用畫筆層層上色製造出來,就令人不得不佩服了。

  他在宗教畫中也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以〈亞當與夏娃〉來說,當亞當伸手制止夏娃吃蘋果時,夏娃那種想吃又不敢吃的表情就頗耐人尋味,那條被他畫成大蜥蜴,還長了蝙蝠翅膀、狐狸頭的蛇,則表現出一臉責怪亞當多事的表情;此外他也有意將代表邪惡的蛇畫得比人還大,且高高在上形成壓迫感,而代表善良的象不但小得不成比例,還被遠遠地拋在後面,彷彿邪嬴過正;但是他也把蛇和夏娃畫得比較暗,而象與亞當則比較亮。

  比起梵谷的一生潦倒、屢次失戀、被當成瘋子、生前只賣出過一張畫來說,林布蘭的一生可稱得上多采多姿,他為有錢人畫肖像賺取高額酬勞、許多人慕名找他學畫、娶富家女為妻、出入上流社會,雖然身後沒有留下豐富的文字記載可供後世研究,但其作品極多,據統計共有油畫600餘幅、蝕刻版畫300餘幅、單色素描畫1400餘幅、自畫像100餘幅,而且每一段時期都有代表作和自畫像,對黃金時期的盛況、自己生平遭遇和每段期間的心情轉變,都用畫筆記錄,所以他的作品,無論是對於喜歡欣賞藝術的人,或是探究林布蘭個人生平和研究17世紀歐洲發展史,甚至當時的建築外貌、鄉村景觀、室內佈置、衣著打扮的人來說,都是不容錯過的。

  1606年的7月15日,林布蘭誕生於萊登市北邊、位於萊茵河畔的一個麵粉商人家中;我們在威德路(Weddesteeg)21號找到一棟在牆壁上掛有寫著林布蘭名字木牌的房子,是一棟新式的建築,不過房主斬釘截鐵的說:「這裡就是林布蘭的老家。」河的對岸也有一座風車磨坊,造型很古老,但是和房子一樣,也是新建的。據說林布蘭的家境不錯,而且從小就很聰明,所以在小學畢業之後,父母就安排他進拉丁學校,以準備將來就讀大學,他另外的八個兄弟姊妹就沒有那麼好的待遇了。

  1619年進入萊登大學,14歲的林布蘭幾個月以後就退學不讀了,跟從「史萬南巴福」學了三年的基本繪畫寫生技巧。當時的荷蘭,擁有全歐洲最強大的經濟勢力,由於財富的增加,使得商人能夠進入原本由貴族和教士所壟斷的藝術市場,他們最喜歡請畫家畫肖像,因為這最能代表他們的成就和社會地位,畫家的收入和地位也相對的提高了。依此看來,林布蘭退學的原因極可能是因為他希望成為一個藝術家,而萊登大學裡沒有藝術課程。

  為此,我們也去了一趟萊登大學,主要想瞭解:何以一個14歲的少年能如此確定他未來要走的路。結果只看到了一所很古典、很漂亮、有運河、有成蔭的巨樹、有許多花卉的校園,校園裡有個女孩趴在草地上看書,她身邊不遠處有四個打著赤膊晒太陽的小伙子,旁邊小花園裡有「克勞休斯」的半身雕像,「他是生物學家,16世紀時把鬱金香從土耳其引進到荷蘭。」看書的女孩子說。

  經過推薦,林布蘭在1624年到阿姆斯特丹、拜「拉斯特曼」為師,他雖然只教了林布蘭六個月,但是其一絲不苟的作畫態度,和光影明暗的運用技巧,對林布蘭的影響極大。目前在阿姆斯特丹的「林布蘭之家」裡,就同時展出他的老師的作品,供參觀者對照比較。

  1625年林布蘭得到「胡金斯」的賞識,回到萊登市、開始他的繪畫事業,「胡金斯」也憑藉著其在政治、文學、藝術上的關係,為林布蘭介紹了不少顧客。除了為有錢人畫肖像以外,林布蘭也畫家人、貧民、乞丐、老人和自己,他反對唯美,主張「將眼睛所看到的最真實的一剎那詳實記錄下來」,他的裸女作品中,美的、醜的、老的、胖的都有,甚至也畫男人和女人小便的情形,筆下的母親往往抱著一大本厚厚的聖經,虔誠而專注的閱讀,那本泛黃、磨損的手抄聖經裡的字跡和插圖都畫出來了。當時的作家「佩爾斯」說他是藝術史上第一個異端,自然是他唯一的導師。至於他對自己的看法,從自畫像中、我們可以看出20歲的林布蘭是英俊、自信、有點笨拙、心神不定的樣子。

  當西班牙人佔據了比利時的「安特衛普」以後,許多商人都把大本營轉到阿姆斯特丹,使得阿姆斯特丹變成了歐洲最重要的商港和金融中心,經濟的繁榮引來大批人材,其中包括法國哲學家「笛卡爾」,他曾說:「這裡的人都關注於自己的財富,我可以不受打擾,安心地過活。」

  林布蘭是在1631年受聘於外科學會完成〈涂爾普教授的解剖講座〉而定居阿姆斯特丹的。這幅畫與傳統的醫學記錄畫不同,林布蘭不做被解剖器官的細部描寫,而強調主治醫師權威的手勢,及旁觀醫師們專注的眼神,將這嚴肅的醫學實驗氣氛成功地塑造出來。這幅畫使得他聲名大噪,奠定了他在阿姆斯特丹畫壇上的基礎。

  1634年他與出身於貴族家庭的「莎思嘉」結婚,當時有人說這是林布蘭為進入上層社會而使的手段。其婚後生活相當美滿,也常以「莎思嘉」的睡姿和在搖籃旁的神情為題材,將她畫成花神,女神貝羅納,或是長裙曳地、儀態端莊的貴婦人。林布蘭在這段期間的自畫像是尊貴而得意的,衣著華麗、常戴金項鍊,顯示他在事業和婚姻上的得意。

  1639年林布蘭買下位於阿姆斯特丹的一幢巨宅,後來因為他的生活奢侈,又狂熱於收購藝術品、做為繪畫時的背景道具,導至這幢巨宅在他晚年因破產而被拍賣、改建為博物館,稱之為「林布蘭之家」,固定展出大約250幅林布蘭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這幢巨宅雖然已經改建,但是外觀倒還能維持原來面貌,這是因為阿姆斯特丹市的規定:古屋的外觀必須維護,擁有者只能改變內部格局。像這樣17世紀的古老建築,阿姆斯特丹市內目前還能找到7000多棟。

  「莎思嘉」為林布蘭生下四個小孩,前三個都不幸么折,唯一的兒子「泰德斯」在1641年出生,同年「莎思嘉」去逝。林布蘭除了傷心之外,也因為要同時照顧幼兒、作畫、教學生、而感覺到體力吃不消,那幅名為〈喪妻的男人〉的自畫像,就是他對於當時自己分身乏術的尷尬處境的自諷,後來他僱用了「姬爾姬」來幫忙料理家務並照顧兒子。

  「姬爾姬」沒有來幫忙以前,林布蘭仍然在1642年受民兵團之請,完成他個人的曠世鉅作〈夜警〉,這幅畫的原名很長:「The Company of Captain Frans Banning Cocq and Lientenent William van Ruytenbouch.」,「夜警」這個名字是1808年才有的,因為在100多年之後,畫上的灰塵讓人以為林布蘭畫的是夜晚巡防的情形,事實上,那是當時週日例行的民兵團閱兵儀式,圖中發號施令的就是庫克上尉,掌旗手、長槍手、長矛手聞令而動,鼓聲似乎也隱約可聞。

  當初這幅畫在完成以後,因為畫中人物的待遇不一,有的全身、有的半身、有的只露出一個頭,曾經引起民兵團的嚴重抗議,林布蘭差一點收不到酬勞。

  這幅畫寬約5公尺,高約4公尺,1715年由民兵團總部移至位於阿姆斯特丹市水壩廣場的王宮(Koninklijk Paleis/當時是市政府),因為展覽廳不夠大,所以將畫的底部和左邊各裁切掉一部份,有三個人因此被犧牲。

  〈夜警〉現在存放於國立藝術博物館(Rijksmuseum),我們去參觀的那天是週末,只見畫前一片黑壓壓的人群,其中有一群講德語的學生,正在傾聽他們的老師講解林布蘭的繪畫技巧,另外有幾個各選擇了一個較佳的位置架上畫架,聚精會神地臨摹,當然這是經過申請許可的,其中一個栗色頭髮的跟我說了兩次話:「到今天為止,我已經來了六天了。」「讓開點,別擋住光。」

  在大廳旁邊的小展覽室裡,有一幅小的〈夜警〉複製品,畫旁的圖說中詳細記載著民兵團的功能、畫中人的職務、搬遷經過、林布蘭花了多少時間、收了多少酬勞等等,最後幾句話是:〈夜警〉 不屬於藝術市場,它是阿姆斯特丹的財產;任何價錢都不能買這幅畫,它是無價的。

  「姬爾姬」在林布蘭家中住了7年,一直無法取代「莎思嘉」的地位,因為林布蘭受到妻子遺囑的中約束:不能再婚,否則就要放棄「莎思嘉」留下的遺產。兩人最後終於鬧得不歡而散,不過從林布蘭在1647年以「姬爾姬」為模特兒畫了一幅〈蘇姍娜與長老們〉看來,他應該是非常喜歡年輕、漂亮又熱情的「姬爾姬」的。

  當時的畫家們常常把自己固定在某一個領域裡,而林布蘭卻喜歡多方面的嘗試新題材,除了人物畫之外,他也畫了許多阿姆斯特丹的郊外風景,筆調則剛勁而直樸,漸漸脫離了他以往慣用的華麗手法。而母親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和善長宗教、神話、歷史畫的老師「拉斯特曼」,則是影響林布蘭喜歡以宗教題材作畫的主要原因,在1647年完成的〈耶穌治病〉這幅畫裡,尤其能看出他對宗教的見解和對人性的觀察:病人坐在車子上被推進耶穌的聖光中,而左側代表權貴的那一批人,則有的驚訝,有的冷漠,有的議論紛紛。

  「莎思嘉」去世以後,林布蘭從此經常以兒子為模特兒,最重要的一幅是〈泰德斯肖像〉,完成於1655年。坐在桌前的兒子,狀似沈思,又像發呆,如果14歲的林布蘭已經能確定他未來要走的路,那麼15歲的「泰德斯」這時候會想些什麼?

  1656年林布蘭宣告破產,房子、家具、數量龐大的藝術品都被拍賣,對已經50歲的林布蘭來說,無疑是一次掠奪,其身心空虛可想而知,這時他生命中的第三個女人「韓德芮克」出現,不但取代了「莎斯嘉」在林布蘭心目中的地位,並且還為他生了一個女兒,不過他們也始終沒有結婚。1660年「韓德芮克」與「泰德斯」合夥開了一家藝術品經濟公司,林布蘭也為她畫了好幾幅肖像,最著名的是〈沐浴之女〉和〈貝斯巴出浴圖〉。

  1661年應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之請,林布蘭畫了一幅〈西維里斯的叛變〉,寬約5.5公尺,高約6公尺,這是林布蘭最大的油畫作品,畫成之後被當地官員和父老們評為異端,認為林布蘭把他們心中的英雄「西維里斯」畫得過於殘暴,氣得林布蘭當場把畫割成碎片,其中能找到的殘片目前正珍藏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市」的國家博物館。

  林布蘭早年以畫肖像成名,晚年時更具功力,且畫風改變極大,對人心靈深處的描繪也愈見細膩,在〈所羅門王座前彈奏豎琴的大衛〉這幅畫中,他讓世人見識到傳說中為心病所苦的所羅門王。而在〈成衣公會的理事們〉這幅畫中,透過這群17世紀荷蘭大亨們開會時所表現出來的精明與團結,讓人不難想像得出當時的荷蘭所以能成為歐洲最強大經濟勢力的原因。

  從小接受聖經的教育的因素,使得林布蘭相信猶太人就是神的子民,所以他的作品中很多都以猶太人為題材,1665年創作的〈猶太新娘〉尤其膾炙人口。畫中的新郎把手放在新娘的胸前,新娘的手則輕按在新郎的手上,這種安靜又溫柔的愛意,的確讓人感動。當時「韓德芮克」已經過世,所以林布蘭在畫這幅作品的時候,很可能已經將對「韓德芮克」的思念之情放進去了。

  「泰德斯」在1669年過世,享年僅29歲,晚年喪子對林布蘭打擊最大,但是從〈浪子回家〉這幅畫中看來,顯然這位孤獨的老人並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總認為「泰德斯」有一天還會回到他的身邊。在這之後他又完成了幾幅自畫像,最後的一張尤其顯得祥和沈穩,神色中仍舊充滿了希望。

  10月3日,林布蘭死於家中,4天以後,遺體埋葬在阿姆斯特丹市水壩廣場西側400公尺處的西教堂貧民墓園;過了兩個世紀才有人為他豎立紀念碑,但是他真正的埋身之所已經找不到了。

arrow
arrow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