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想說說「錯」字,就從鑄劍說起吧。

  傳說中,春秋時代曾經傳下來五口名劍,分別名為:勝邪、純鈞、湛盧、巨闕、魚腸。當時的鑄劍師必須能把金、銀、銅、鐵、錫熔合,這可不是任何人都辦得到的,也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如願的。

  這五口名劍,就是依照熔合的程度而命名的。「勝邪」熔合得最成功,而且還很光亮,可辟魑魅魍魎;「純鈞」的五種金屬已熔合成一體了,只是略嫌遜色;「湛盧」的熔合程度差強人意,可惜通體烏黑(盧就是黑);「巨闕」沒有完全熔合,劍身上有一處格格不入,彷彿是一個大缺口(闕字同缺);「魚腸」完全沒有熔合,五種金屬條紋分明、交錯排列。

  看到了嗎?「錯」字出現了。據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熔了六國的兵器鑄成12個金人,由於工程倉促,也是沒有熔合,導致色澤錯綜複雜,所以有「九州聚鐵鑄一字」之說,這一字就是「錯」字,暗諷秦始皇做錯了。

  交錯、錯綜複雜的「錯」,是從何時開始解讀為「不正確」的呢?我無從查起。我只知道,即使是解讀為「不正確」,也沒有永不翻身的錯。112,這應是普世公認的答案,然而卻有人添子、寫信給父母報喜時用了113,這個人還是一位數學家呢。

  「錯」字出自人口,也是一個很刺耳、很傷人的字。曾經非常厭惡被老師、長官責罵「大錯特錯」、「錯得離譜」,當時即使我應該不恥下問:「到底錯在哪兒?」也會心不甘、情不願了。我多麼希望他說的是:「這樣做不合適,也不恰當,你再調整調整吧。」

  至於「錯」能不能解讀為「不合適」、「不恰當」?管它的呢,我覺得合適、恰當就好,我向來都不愛人云亦云。

arrow
arrow

    丁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